close

        

    五月二號星期五,筆者最喜愛的女性散文作家簡媜蒞臨演講。雖然僅限申請過的學生參加,但筆者仍然在當天來到演講廳。如同筆者所預料,許多與筆者一樣的人們也陸續在座位與座位間的走廊坐定,靜靜等待這位給予了我們諸如水問、紅嬰仔、以及最新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等人生不同階段思索的閨秀散文家。

 

    熟悉簡媜老師的讀者可能知道,她曾說過自己並不喜愛與人群相處,因此,筆者對這次演講珍而重之。儘管簡老師在全台各地仍然會常常受邀演講,但筆者希望至少讓人群中少下一個人。雖然從老師的眼中看來根本不會有差(笑)。

 

    演講廳的人群中除了幾乎坐滿的學生之外,也有留給教師的貴賓席。不管哪一邊都有許多人帶著簡老師的書前來等待簽名。筆者因為想起<夢遊書>收錄的一篇文章而沒有這麼做(就不提是哪篇了,搞不好會有人因此去看這本書?)。

 

    當簡老師步上講台時,我首先驚訝於她的容顏。銀白色的髮絲中,夾雜著絲絲的灰色以及黑色,頓時讓我想起<銀閃閃>的封面,那鮮豔的深紅色旁,閃耀著光芒的銀。緊接著的是齊邦媛老師的<巨流河>中,兩人的合照,那時開始冒出的銀絲已經非常明顯,但她髮色的基調仍是象徵著年輕與活力的黑色。

 

    約莫五年的歲月,時間是毫不心軟的惡魔,在每夜的低喃中悄悄製造衰老。隔著講台遙望簡老師,和她從文字中給予我的感觸與思索相反,提著麥克風的身影,看起來是如此嬌小。

 

    就在這樣的感慨中,演講,開始了。

 

 

    文學,是我一生的解答

 

 

    是這麼一個清晰的標題。可以確定這次的演講重點不會放在寫作技巧,而是身為散文家的人生經歷。雖然在她的書中處處充滿她人生的進程,但直接由那溫婉清楚的口中說出,有一種更加確實的感覺。

       

 

    有沒有一條路,讓我從年輕走到年老,既是青春航程的起點,也是生命最後的岸?

    有沒有一條路,收藏我的喜怒哀樂,讓浮雲般的一生化成傳奇?

 

 

    麥克風中,緩緩流出的,是文學生命的初衷。

 

    隨著堅定的嗓音,我們隨著簡老師一同造訪在閱讀的過程中來過無數次的蘭陽平原。

 

 

    你們這一代是無法想像的。簡老師說。每次颱風過後,一開門,眼前一整片灰色的汪洋。熟悉的田野,前一日才走過的路,都消失無蹤。

    那種不安定感,眼前一切都可能突然消失的驚懼,會讓人很自然的去思索: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簡媜老師接著提到,我們這一代因為生活太過優渥,失去了思考這個問題的動機。

 

    聽了這番話,筆者很自然的開始思考,自認文字工作者的我,寫作的本源又是什麼?

 

    我是誰?

 

 這個問句,潛藏於每個人的意識之中。但,與簡老師不同世代的我,又為何會深入思索這個問題?

 

    筆者最終得到的,是與簡老師完全相反的答案。我們的生活,跟父母那代乃至更久已前的年代相比,的確是太優渥了。影視娛樂充斥、資訊唾手可得,五花八門的豐富資源由四面八方向腦中放射,然後在某個寂靜的夜裡,空虛的自我猛地反噬。就像是熱鬧的宴會場合後,突然襲來的寂寥。人們的笑語越是歡樂,那股反噬就來的更加猛烈。

 

    這世界太多采了。豐富明快的這世界,想要取得什麼都太過容易,彷彿甚麼都不缺少。那麼,多一個我、少一個我,又有甚麼差別?即使沒有我,世界依舊照常轉動。於是生命意義的大哉問暴風般襲來,所有的色彩都被吹的四處飛散。就像簡老師家鄉的颱風,只不過,是在心中吹起。

 

    兩個不同的世代,生活環境如此不同,在對自身生命的反詰中,卻都歸結到同樣的問句。

 

    或許無法彼此感同身受,但是非常有趣。

 

 

    作者是個我,也是群體。「現實我」與「創作我」合一又分治,以「一」驗證「多」。

       

 

    所有創作者及比較敏感的非創作者都會遇到的共同難題。是否有某個時刻,與同儕談笑的同時,卻同時感受到另一個自己冰冷的凝視?是否曾經在憤怒的高峰,突然發現心中同時有一雙眼睛冷靜分析自己的情緒?那對超然的目光,對創作者來說必不可少,是一種具有絕對高度的存在,經由自由的想像力,跳脫出「自我」,重新構築當下的一切情況。

 

    是否有一條隱形的線索,串連著寫作的慾望,只是我們未曾自我挖掘,未曾從生命的絕對高度來回顧自己那看似蒼白卻獨特無比的成長過程?

    你必須從一種超齡的角度看,雖然你們現在只是學生,卻要從三十、五十、六十歲的自己的角度來看。

 

    然而,那樣超齡、或者說超然的自己,常常與現實是矛盾的,祂有時會讓你覺得自己是冷血、是不近人情的,如果調適不當,就容易使人自我厭惡。此外,悠遊於想像力的空間中時,如果無法適時切換而過度沉溺,也會造成現實生活破碎。

 

    演講完畢,當我向簡老師提問如何在兩者之間如何調適時,簡老師這樣回答:

 

    隨著經驗的增長,兩者間的切換將能夠非常迅速。但是,年紀還輕的你,在作轉換之時要記住一點,就是,你必須要能隨時從那種亢奮的寫作狀態轉變回「現實我」。

 

    換言之,寫作年齡極短的筆者,該掌握的原則是要時時記得「現實我」,不能過度沉溺於那種毒品般的「創作」氛圍。直到我能自在的悠遊於兩者之間。

 

    老實說,這並沒有直接回答到筆者的問題,讓筆者有些許的失望。不過這種問題,本來就必須由本人自己去摸索吧。在這場演講中,筆者最大的收穫,其實是讓一些原本因為得不到驗證而顯得虛幻的創作者思考變得確實。

 

    像「現實我」與「創作我」這兩個狀態,筆者以前只能由自己的經驗去思考,因此顯得有些模糊。雖然知道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卻也沒有深入談過這個話題。這次經由這場演講,筆者發現這個問題是所有創作者共通的感受,而且,對創作者來說,是一種必須。這賦予原先因為太過超然而散發出蒼冰般藍白光芒的「創作我」,一股全然不同的色調。感覺,眼前的創作這條路,突然變得穩固無比,往前邁進的步伐,便少了些遲疑。

 

       

    何謂寫作者?我們是尋寶人、孤獨者、追夢者、斷腸人、頓悟者。是穿梭時空的騎士,打敗時空的勒索,追求永恆。

 

 

    再怎麼試圖改變自己,言語的重量仍然難免因說出來的人不同而有所改變。畏懼消逝、追求永恆,又是另一個普遍的,所有創作者共同的目標。不知是因為從簡老師口中說出,還是因為投影片上這段文字的力量,追求永恆的創作者形像頓時在腦中生根。

 

    這又是另一段筆者思索過無數次,卻因為不曾與他人交流而顯得虛幻的想法。在不停的詢問自己人生意義之後,總會顫顫巍巍的走向「永恆」這誘人的蜜果。

 

    所愛是人生的意義?那麼,這些人也從這世界消逝之後?我們的足跡,就這麼被下一道浪潮洗去?

 

    我們不是偉大的求道者,我們只是卑微的害怕著,害怕荒廢自己的生命,害怕除了肉身,連存在本身都徹底死去。我們追求永恆、我們渴望,像簡老師說的:讓浮雲般的一生化成傳奇。

       

    於是我們寫作,記錄生活,記錄思緒,以及記錄生命。

       

    接著簡老師介紹了幾本書,諸如<吃朋友>、前面提過的<巨流河>等,並且提到了一些身為作家必須具備且特別去磨練的技能。這時已經感受到時間的壓力了,所以演講速度稍微加快。簡單列出如下:

 

 

     一、感受力強:要能感受他人的感受。唯有如此,你才不會只是你,你可以是臨盆的孕婦、可以是遲暮的老人、可以是出生的嬰兒。唯有如此,你的寫作才會豐富。

    二、好奇心:你必須求知若渴,對所有未知的事物去疑問、去學習、去思索。這裡指的不只是學問,也包括關於生命的疑問。

    三、觀察力:它有多重要,就不多談了。

    四、想像力:有了它,你的「創作我」的價值才會更加豐富,你能悠遊於自己創造的世界裡,那是一種真誠的狂喜。

    五、獨立思考:唯有真正的獨立思考,你才能寫出自己的東西。

    六、害怕荒廢生命:那是原動力,我們都害怕荒廢生命,所以才會努力。

 

 

    唉,筆者是越聽越慚愧,這裡提到的六點,筆者每一點都還遠遠不及格。得要加緊努力訓練才行!

 

 

    我們之所以書寫,事為了讓未被書寫的世界透過我們得以表達。

──卡爾維諾

    如果我必須冥滅,或者發光──我寧願為聖壇一蕊燭光,或遙夜盈盈一閃星淚。

        ──周夢蝶

    把遠處的星光,化作近處的燈火。

       

 

    分享了幾位大師對於創作的想法,其中一位是五月一號才剛剛過世的周夢蝶先生。被引用的句子中清楚的告訴我們周夢蝶先生的這一生,抱持著怎樣的態度走過。這三句話,表達的意思幾乎是完全相通的,身為寫作者,我們願作橋梁、或者燈塔,引著他人度過黑暗的抽象,清楚看見平時難以感受的東西。

 

    對著我們這些莘莘學子,簡老師鼓勵我們,要讓自己的生活多所歷練,擺脫「蓄奴制度」(爸爸、媽媽),盡可能去闖盪。老師鼓勵我們要認真生活、括展大我視野。

 

    雖然以一個母親的身分(筆者不由得想起姚頭丸跟筆者同年),總是不忍心讓孩子經歷挫折。簡老師說。但是,我還是必須說,唯有經歷過更多的人生,才能讓一個人更加完整。

 

   腦中浮現<銀閃閃>中的一句話:完整的人生必須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麟傷。

 

   稍晚,老師在與語資班的座談中,有人提起這個問題,簡老師也是用這句話來回答。我到五十歲才能真心說出這句話。她說。所以,我更要鼓勵你們盡可能去經歷更多的事。

       

 

   請你選擇一條路。讓八十歲的你感謝十八歲的你。

 

 

    演講接近尾聲,老師列出了寫作中的七個重要事件,或者說必定需要的歷程。

 

    種子、選擇、夢想、第二度誕生、挫敗、境界、完成。

 

    某一個歷程都有象徵的句子,但這裡講的有點快,筆者來不及作筆記><,只記下了其中兩個。只好請各位讀者自行去體會。

 

    種子:如果一粒種子注定在時間裡萌芽,你的掌中就住著一座可預期的森林。                                                                                                        ──泰戈爾

    挫敗:人不是生來被擊敗,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可以被擊敗。                     ──老人與海

 

 

    演講的最後,簡老師簡單講解了寫作技巧的鍛鍊和自己寫作的流程、創作理念。可惜這裏的速度真的蠻快的,筆者漏掉了好多東西。

 

 

     八要:時空人事物情景理。老師舉了一篇文章作例子,可是筆者忘記是哪篇了,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在下面留言嗎?感激不盡。

     四訣:筆者完全沒記到……

 

 

        簡老師的寫作流程:總共好像有七項,筆者只記到四項,不過這四項都蠻重要的。如果有人記得或找到,希望也可以留言告知。

 

一、   靈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要自己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尋找。

二、   計畫性寫作:決定主題(這筆者不太確定

三、   醞釀期:收集資料、思考

四、   擬定大綱:結構、文字基調、敘述策略

 

 

尤其是第四點,文字基調和敘述策略,筆者在從前幾乎沒有思考過。都是順著感覺走。

 

置於創作理念,有看簡老師的書的人大概都知道吧?

 

 

化漫天煙塵為思想的凝露。

 

 

演講到此結束。筆者最後要談到的是簡老師在整個演講中不停強調的一件事。

 

 

要大量閱讀世界名著。

 

 

簡老師說,我們這個年紀,正是可以讀進大量書籍的年紀。應該盡可能將時間花在那些難讀、難理解、需要思考的名著上。藉由強迫自己思考,強迫自己長大。雖然過程可能不會很有趣,但幫助絕對非常非常大。

 

心得到這邊結束了。筆者感觸最深的就是「創作我」與「現實我」,還有追求永恆的創作者性格描述吧。因為筆者的作筆記速度還有隔了三天才寫下這篇心得,漏掉了不少東西,歡迎當天有在場的讀者補充喔!

 

最後,列出幾本簡老師在演講中提到或推薦的書單(同樣歡迎補充):

 

<如何閱讀一本書>(阿德勒)

<張學良口述歷史>

<真希望我二十歲就懂的事>

<十三朵白菊花>(周夢蝶)

<吃朋友>(簡媜)

<巨流河>(齊邦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簡媜 創作我 巨流河
    全站熱搜

    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